稻熱病是由真菌所引起的水稻流行病,當氣候條件適合病菌繁殖且水稻的抗病力較弱時,病菌就可侵入稻體組織內,產生病斑,在病斑上不斷形成分生孢子飛散於空氣中,以傳播病害。稻熱病的足跡遍佈世界各稻米產區,造成全球稻米每年約10-30%的產量損失。
[稻熱病致病原因]
稻熱病常發生在日夜溫差大、相對溼度高且晨間露水明顯的環境,施用高量氮肥、密植且通風不良的稻田,更容易嚴重發病。
在台灣,稻熱病多出現在溫差大又恰逢梅雨季的 2至 6 月,亦即第一期稻作的種植期間;第二期稻作的 7 至 11 月間,因氣溫過高,不適合稻熱病菌的生長,所以疫情較少發生。
[稻熱病病徵]
稻熱病可發生在水稻各生育期,水稻全株都有機會感染,經常在葉片及稻穗發病。若是葉片發病(葉稻熱病),初期於葉面上先形成褐色或暗綠色小斑點,後期擴大成紡錘形,此時病斑邊緣呈赤褐色周圍帶有黃暈,中間呈灰/白色,嚴重時葉片枯萎或全株枯死。若是稻穗受感染(穗稻熱病),病斑呈褐色或暗黑色,發病嚴重時穀粒無法充實或不稔,俗稱「空包彈」。
[防治方法]
(1) 選擇種植抗病性的品種
(2) 稻種消毒:稻種消毒可阻斷稻種傳播稻熱病
(3) 合理施肥:氮肥施用過量會使植株抗病性下降及造成倒伏,容易招致疫病發生。維持肥料氮磷鉀之適當比例,可減輕稻熱病危害
(4) 增加行株距:行株距大,稻株比較健壯且較具抗病能力;稻行的方向也會影響田間的通風,插秧行向採用與季節風同向,田間通風良好,可降低稻熱病的蔓延速率
(5) 藥劑防治:施用植物保護手冊之核准藥劑以預防稻熱病
稻熱病的防治是預防重於治療,除了在適當時機施藥預防之外,合理施肥、減少插秧枝數,以及增加行株距也是重要的管理手段,及早防治可有效減緩稻熱病對水稻的危害。 |